醉美渭南 发表于 2021-7-27 12:20

渭南-华夏文明的诞生与传承之地

渭南——华夏文明的诞生与传承之地

吴胜利临渭政协文史今天


渭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它南屏秦岭,东濒黄河,渭洛中贯,华岳挺秀,山河形胜,雄冠海内,风流人物,数不胜数。“黄河砥柱中流稳,华岳莲峰压岸长”,正是对渭南这片热土的咏唱。

远古:人文曙光

渭南历史源远流长。距今约8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曾在市域内繁衍生息;“大荔人”头骨化石,是距今约2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化石;“禹门口洞穴堆积”是旧石器时代遗址;沙苑、龙山文化遗址亦影响深远。

上古时期,先民们走出秦岭浅山,逐水而居。在湭河、赤水河、零河两岸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多达数十处。
北刘遗址

华州老官台文明被考古学界定名为“老官台文化”。临渭北刘遗址北刘遗址出土有新石器时代早期老官台文化,又有晚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史家遗址介于半坡早期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之间,为研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发展关系增添了新的内容。湭河两岸还分布着北庄、白庙、灰堆、蒋家、徐家堡等新石器仰韶时期遗址,星罗密布,与南部毗邻的蓝田人遗址,构成了一条古人类由山及原,由狩猎、采集到原始农业逐步演进的证据链。


原始社会后期,黄帝的史官仓颉仰观奎星环曲走势,俯看龟背纹理、鸟兽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纹,呕心沥血数十载,搜集、整理流传与先民中的象形文字符号,加以推广和使用。从此华夏文明有了文字记载。


黄河航运始于舜帝时期。西戎各族用出产美玉、美石、珠宝等作为贡物,在积石山(即阿尼玛卿山)附近黄河装船,航行到龙门、西河(韩城至潼关的一段黄河),与从渭河逆流而上的船只会合于渭汭(今潼关县境)。


传说黄帝时,黄河常阻滞于今韩城禹门口以北。大禹就带领人们将此门凿开。自此黄河通畅,一路惊涛拍岸,激流勇进,造就了壮美的山河胜景。
夏商周:京畿重地


禹划九州,渭南属雍州。夏代渭南约为夏王朝的盟邦或为局部属地。史书有夏启征西河、商武丁征服洛水流域及渭水下游的鬼方部族等记载。出土有华县南沙村、元君庙、华阴横镇村、大荔赵庄、白水下河等夏遗址。


渭南为殷商之西土,在临渭区阳郭镇南堡一座墓葬中,出土有“父己鼎”、“父乙尊”等。


莘国在今合阳县东南,渭南曾出土“有莘氏”遗物铜矛。夏商之际,有莘氏之女嫁为商汤为妃,伊尹作为莘氏的“滕臣“同往。伊尹志高行洁,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帮助商汤灭夏朝,建立商朝。他广施仁政,被誉为“中华第一贤相”。


《诗经》有“大帮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说的是周文王姬昌选中了有莘国的女子,结婚仪式很隆重,文王亲自到渭河迎亲。莘国之女即周文王妃太姒、周武王之母。太姒天生姝丽,聪明淑贤,分忧国事,严教子女,尊上恤下,深得文王厚爱和臣下敬重,被人们尊称为“文母”。


商朝末年,渭南已有两条东西大道。北部大道在今官底、下邽、蔺店、官路一带,是周原至芮(胡邑)、虞(山西平陆)的道路,著名的西伯戡黎即经此进军。南部大道在今良田、城区、程家一带,是咸阳通往洛阳的干道,武王伐纣、周公东征都经过这里。


西周时,渭南属京畿的一部分,境内有郑、彤、芮、莘、韩、梁等国。


蒲城县洛滨镇西头村旁洛河西岸,发现“徵邑漕仓”文字瓦当,证实此处为春秋战国时期徵邑漕仓遗址。


在华县东阳遗址发掘西周中期墓,出土了铜鼎、铜铃、铜泡等。澄城刘家洼墓地发现大量东周遗存。梁代村芮国墓地出土大批两周时期的罕见文物。


魏长城遗址南起华山朝元洞西,依地势蜿蜒北上,经大荔、澄城、合阳等县,止于韩城南面黄河西岸城南村,是战国时秦国与魏国的分界线。


渭河横贯东西,是关中地区的大动脉。晋向秦借粮,秦穆公粮船穿渭河过黄河络绎不绝。


这里自古崇文重教,鸿儒辈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子夏来到魏国西河,即今渭南东部黄河沿岸地区讲学,传播儒家经典、文化和学术思想,形成了著名的“西河学派”。

秦汉:省垣首辅


秦汉以来,渭南就有“省垣首辅,形胜甲于三秦”的美誉。位于华阴市双泉村的京师仓遗址,是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西汉粮仓建筑遗址。


秦国商鞅变法,渭南许多草茅之地变成良田。秦汉定都关中,渭南成为水利建设重点区。郑国渠自今阳尹北斗门口向南放水,灌溉大片田地,渭北盐碱之地成为膏壤沃野。关中漕渠经老城附近东去。白公渠经莲勺城南,东注金氏陂。境内农耕文明发达,手工作坊遍及城邑。


秦国绝世名将王翦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开疆拓土,平定六国,结束了中国春秋战国大分裂局面,功绩卓著。


秦始皇横扫六合,大兴土木,“离宫别馆相望属”。其中在东西两塬修建步高宫、步寿宫。步高宫在今渭南城西南阳郭张胡村一带,步寿宫在崇凝靳尚村一带。众多下邽百姓被驱至骊山始皇陵工地服劳役。下邽县曾为秦朝的“皇家工程”制作建筑材料。


为了统一六国臣民的思想,秦始皇颁行焚书令。一时间烟火滚滚,史书及百家言论化为灰烬。大自然奇迹般地留下了渭南的焚书地“灰堆”,成为“焚书”事件的见证。


秦代渭南下邽人程邈收集整理流传在民间的各种字体,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创造了一种新的字体——隶书,汉字在历史上得到一次空前大简化,变得易读易写而通用。


传说在秦朝末年,六名宫女听说要为秦始皇陪葬,便一起逃出秦宫,跑到渭南,躲进黑虎洞。一只千年黑虎吓退追兵,救了他们。六宫女后来在这里住下来,为当地百姓治疾疗病,成了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她们死后化作六股泉水,泉水清洌甘甜,还可治病。为了纪念她们,就将六股泉改为“六姑泉”。渭南的人文历史,由此显得愈加厚重。

“莲勺宫”博山铜熏炉

汉宣帝曾在渭河北官路镇莲勺村一带筑 “莲勺宫”,山东等地多次发掘出有其字样的青铜器。


司马迁墓和祠,位于韩城市南乡芝川镇南的高岗上。司马迁著述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后世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中国文化发展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临渭区龙背镇上太庄村原有张禹墓。张禹自幼聪明好学,他把当时流行的多种《论语》版本进行第一次整理修订,定名《论语章句》,成为汉代儒学者的必读之书。此书对汉以后儒学的发展影响深远,也是今天多种《论语》注释本的蓝本。


西汉末,汝南人蔡顺避难于渭南丰原。当时兵匪迭起,饥荒连年,他只好去捡拾桑葚,成熟的甜给母亲吃,青红色的酸涩,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遂送麦子三斗与碎银些许。蔡顺死后当朝在丰原为其立墓,村人更其村名为孝村,时至今日。


东汉时期,弘农华阴人杨震通晓经籍、博览群书,他因材施教,培育出了近三千名弟子。杨震为官清廉,德高望重,其“天知,神知,你知,我知”的精神为后世所敬仰。

隋唐:将相故里


隋唐时期,广通渠引渭水经渭南至潼关入黄河,周边农田得以灌溉。郑国渠、白渠、中白渠相继灌溉渭北一带;漕渠、广通渠灌溉河南一带。境内粮仓丰盈,河岸桑麻相望。

渭南老城的文庙

渭南老城的文庙,相传始建于唐代,目的在于普及教化。城隍庙旧时每年都有两次施舍,穷苦人家可获得钱米、衣服、棉被、医药、棺木等救济。庙内另外还有药王祠与五瘟神祠,他们都是庇护渭南的神祗。

受降城遗址

华州下邽人张仁愿,一生戎马倥偬,建功边关。曾屡次大破突厥,于黄河北修筑三座受降城,并建烽火台1800处,使突厥不敢越阴山牧马,使大唐北境保持了数十年的安宁。

临渭丰塬镇木张村王忠嗣墓

在今临渭丰塬镇木张村东北,埋葬着唐代著名的军事将领王忠嗣。他长期担任边防重将,累立战功,兼任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曾在要害地方都设置了坚固城防,使得万里边塞烽火不举。虽掌握强兵重镇,控制万里疆域,却不轻启战端。当他看出安禄山有反叛之心时,唐玄宗仍然无视其建言。玄宗若听忠嗣言,何来唐室安史乱?


华州人郭子仪资兼文武,忠智俱备,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他平定安史之乱,力挽狂澜,居功至伟。震回纥、败吐蕃,以立不世之功再造唐室。
白氏陵园

下邽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其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在文学史上负有盛名,影响深远。


他在下邽故里为母守孝三年,将其曾祖白温、祖父白鍠、祖母薛氏、父亲白季庚等祖辈的灵柩由河南新郑、湖北襄阳等地改迁于此,后来其兄白幼文、弟白行简、堂弟白敏中等也葬在这里,形成昔日浩大的白氏先茔。他看到百姓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为民鼓呼: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岁寒,农者尤苦辛。


唐代水陆交通极为发达,白居易描写故里渭河通航的情景:东窗对华山,三峰碧参差。南檐当渭水,卧看白帆飞。


渭南元象山谷内有着佛教祖庭的圣地 ——“七佛说法处”。唐代佛教经典《法苑珠林》华香篇记述,当时已经有外国梵僧前来朝拜。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大唐盛世李隆基等十余座帝王陵雄踞渭北,延绵百里。蒲城唐睿宗桥陵的陵墓建造和石刻艺术是唐代繁盛时期的代表。


弘农华阴人杨凝式,被誉为五代第一书法家。历来被视为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宋四家”都深受其影响。

宋元:山河表里


周秦汉隋唐,渭南是京畿和畿辅重地。晚唐五代战乱,关中数为战场。


北宋时期,渭南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农业经济,成为拱卫开封的“西大门”和王朝所倚重的经济区。不仅为北宋提供了西北所需的兵力、军粮、战马等战争资源,而且是宋夏战争中的一个重要后勤补给基地。


宋代以后,战火连绵,关中失去首都地位。金灭北宋,南宋与金议和,关中地区割予金。蒙古军破金京兆府,关中成为忽必烈封地。


金泰宗四子金兀术南侵占领蒲城时,在今尧山中学校址建有紫禁城行宫。


泰宁宫位于明光塬之上,原为宋后土祠,元朝时改称泰宁宫。宫内悬700公斤大铁钟,每每大钟一鸣,方圆十里得闻,便成了渭南八景之“泰宁晨钟”。


北宋华州渭南人宋珰,生性清简,喜欢文章,以善治闻名。历官30年,未曾问家事,唯聚书以贻子孙。

寇准墓

下邽镇人北宋名相寇准,在国难当头之际,冒着极大的风险,力排众议,辅佐真宗亲征抗辽,迫使其签订“澶渊之盟”,给宋辽边境赢得了上百年的安定局面。寇准年青时回渭南故里丁忧,曾为下邽惠照寺捐银,用以修庙礼佛。同时在城南种植了桃花园,以壮张仁愿祠堂。传说他为相之时,途中见石川河两岸人民渡河极为困难,就修桥便民。人们为了纪念其大仁大爱,便称其桥为“相桥”。之后“相桥”被做为地名至今。

拜氏祖宗神重挂像

大荔县拜家村拜姓是元蒙古族木华黎的后人。木华黎裔孙拜住任英宗丞相,后代始姓拜。拜住之子(拜)笃麟帖木儿降明,奉命由涿州经山西迁居大荔沙苑。


韩城元代建筑占全国五分之一。普照寺是韩城元代建筑中的标志性建筑。


渭南自古就有诸多烽烟战事,人民也因狼烟四起、群雄争霸而饱受蹂躏。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忘,百姓苦。


在关中赈灾的元代官员张养浩,眼见百姓饥寒交迫,生活艰辛困苦,不禁写下这首令人潸然泪下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明清:关学渊薮


明代境内五谷嘉蔬,物产丰饶,渭南县缴纳粮赋超过汉中府。嘉靖到光绪年间,渭南沿河兴起赤水、杜化、黄家屯等集镇市场。每天经渭河水运往返船只多达二百余艘。西南各地货物,大都经渭河航道进入黄河分销全国。渭河千帆竞秀,百舸争流,水运繁忙。
孝义赵家涝池遗迹

明清时期,渭南出现了孝义赵家等一批大商业家族,号称“关中巨富”、“盖省财东”。钱帮业名动天下,焦家的金盛号、恒丰号,常家的义兴号等商号,多达一百五十一家。仅阳郭贺家就有钱铺七十二座,可以左右全省当铺利息。


渭南是关学士人聚集的集中区域,《关学编》记载有渭南籍关学士人31人。正如明代大儒王阳明所言:“关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沉毅之质,明达英伟之器,四方之士,吾见亦多矣,未有如关中之盛者也。”


朝邑韩邦奇著有《易占经纬》《志乐》等书,与其弟韩邦靖合称“关中二韩”。富平杨爵被誉为“一代廉吏,关西夫子”。富平人李因笃、华阴人王弘撰等,著书讲学,经世致用,都是明清时期关中的儒学大家。


渭南薛敬之是关学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他曾拜理学大师周惠为师,每天闻鸡而起,到周家门前等候,进门扫洒设座,跪而请教,留下了“周门候启”的典故。他在山西应州知州任上,劝课农桑,兴学重教,奏课为天下第一。
南大吉创办湭西书院布局图

渭南南大吉尊礼厚行、志操高洁、经世致用,在绍兴知府任上冒险校刻《传习录》,是将心学传入关中的第一人,为传承和发展阳明心学居功至伟。罢官后在六姑泉附近建“湭西草堂”,以教四方来学之士,传播阳明心学。其家族中并出了十位进士,是渭南乃至关中的名门望族。


名宦史记事为了宣扬教化,正风导俗,在渭南创办正学书院,并辑编《大成礼乐集》一书。
张葛沟的天主堂方主教碑

明崇祯七年,法籍传教士方德望来渭南张葛沟传教。雍正年间禁教,意大利籍秦晋教区第三任主教方启升曾经在此避难,当年土窑洞尚存,上面的阴刻十字架依稀可见。方启升墓碑是渭南多种宗教文化并存的见证。
李十三村李芳桂墓十大本剧本


李芳桂是乾隆嘉庆年间著名的剧作家,人称李十三。他创作的“十大本”碗碗腔剧本,思想内涵深刻,情节曲折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结构奇巧精妙,语言清新典雅,表现出强烈的正义感和对真善美的呼唤。二百年来被几十个剧种移植,一直盛演不衰。


清军机大臣王鼎,在英国人坚船利炮侵略中国,用大量鸦片毒害中国人民之际,力主禁烟抗清,坚定支持保护林则徐,坚决反对割让香港,以“尸谏”唤醒朝廷,爱国之心,天日可表!


大荔县的丰图义仓由东阁大学士阎敬铭倡议修建,与苏州的“丰备义仓”并重一时,驰名全国。慈禧太后曾御封此仓为“天下第一仓”。


同治年间,渭南回族人任武、赫明堂等以渭南、大荔为根据地,建立十八大营,发动了震惊全国的回民起义,坚持斗争达十二年之久。

当代:革命摇篮


辛亥革命中,渭南豪杰义士群起,名震三秦。蒲城人井勿幕是陕西同盟会的创始人,靖国军总指挥,被孙中山誉为“西北革命巨柱”。陕西靖国军中绝大多数领袖人物和高级将领,如蒲城人郭坚任、白水人曹世英、高峻、富平人胡景翼、张义安,澄城县人耿直等,都是“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渭南豪杰志士。

1935年9月渭南县政府奉省府令通缉悬赏刘子丹等

渭南是陕西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的地区,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陕西建立组织最早的地区之一,因此被誉为“陕甘赤化的发祥地”。渭南农民赤卫队成为全省第一支农民武装力量。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中,王尚德、刘志丹、谢子长领导的渭华起义,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开创,培养了干部,积累了经验,从而为中央红军长征落脚陕北奠定了基础。
固市中学渭阳楼

渭南固市中学是渭华起义的策源地之一,这里一直有中共地下支部领导师生宣传进步思想,进行秘密活动,当时的渭阳中学被誉为“渭北革命摇篮”。
陇海铁路

民国二十三年七月一日,陇海铁路通车至渭南。渭南县城日渐成为晋、陕、豫商品流通的枢纽和关中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上海等地一些商贾相继在火车站附近开办工厂,兴建商业店铺和粮食集市,城市开始向西扩展。


河南饥荒连年,战火频繁。数百万计的河南人,一路向西寻求生路,大批河南人便在渭南老火车站附近落地生根。当时本地的一些“善人”会熬制一些稀粥,然后散发给逃难的人群。


“蜿蜒渭水响滔滔,嵯峨象峰万丈高。瑞凝莲芍蔚芳草,泉瀑湭川起浪涛。继往开来任非小,……莫负青春空自豪!”民国时期瑞泉中学的校歌,至今让人荡气回肠。


抗日将军王劲哉、著名社会活动家屈武、开国上将张宗逊等,他们英勇无畏,深明民族大义,为抗击外来侵略、建立新中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934年,杨虎城坐压车视察铁路

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之际,与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


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与刘志丹等创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协同彭德怀指挥了保卫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的战役,参与或主持制定了许多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在广东率先举办经济特区,为全国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经验。


蒲城人李仪祉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水利人才。倡导和修建了泾惠渠等水利工程,树立起现代灌溉工程样板,使陕西百万亩农田旱涝保收,造福后代。


民国初年,陕西的秦腔改良开全国同行业风气之先。蒲城人李桐轩和孙仁玉等创办了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易俗社,在教育民众、启迪民智、移风易俗方面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渭南薪火相传、绵延不绝。怀有雄才大略、敢于为民请命的渭南人,最富有黄河与华山的特质,雄浑豁达、厚重刚毅,忧国忧民、清廉狷介,视死如归、铁骨铮铮。渭南这种地域文化的特色,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和品格之中。


滚滚黄河、滔滔渭水见证了五千年来的岁月变迁,至今向人们诉说着古老的渭南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




















@不倒翁 发表于 2021-7-27 16:51

太有历史了

《陕西楞娃》 发表于 2021-7-27 17:28

涨知识了

醉美渭南 发表于 2021-7-27 20:06

渭南能人,文人多

离洛 发表于 2021-7-28 07:25

学到了

毕无烟 发表于 2021-7-28 13:32

都说楼主有文化,渭南的历史知道得真清楚

醉美渭南 发表于 2021-7-31 00:08

咱渭南有个吴老师,红色文化不知啥原因每次不通过

醉美渭南 发表于 2021-8-12 18:41

这是咱渭南作家杰作,史仙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渭南-华夏文明的诞生与传承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