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胜利:城南五里
秦腔传统剧《三滴血》“虎口缘”一折中,贾香莲有一段唱词“家住在五台县,城南五里……”讲述的是县官晋信书,用“滴血认亲”之法判定周天佑不是周仁瑞的亲生儿子,被逐出了县衙。父子们失散后,周天佑为了寻找父亲来到五台山,在虎口之中救下了少女贾香莲,遂定下婚约的情节。
也许是巧合,在搜集整理渭南传统文化时,地方历史上许多名人、典故、故事、景物,大多都与“城南五里”有着一定的联系。
渭南老城,城南南五里是焚书台和渭南八景中的“风门堆雪”“瑞泉瀑布”。
五里以外,更有曹国舅、铁拐李两位神仙与三皇后的故里和传说。湭水南北一道,分割东西两原。上溯,史前北刘、史家仰韶远古。下传,秦汉、大唐遗风。一代一代,泱泱万万,孕就了渭南今天历史文化的厚重和时代的繁荣美好。
焚书台遗址也称灰堆遗址。相传公元前213年,为了统一六国臣民的思想,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颁行禁书令,除去秦国历史书籍、博士掌管的图书、农书、医书,以及求神问卜之书外,其它一切书籍全部集中到当地官府烧毁,渭南当时就在此处焚烧了相关书籍。浓烟飘落湭水西岸,积灰成堆,谓之灰堆,此为今天灰堆村村名之始。灰堆遗址如今成为了全国唯一的一所焚书场所遗存。
下邽故城,城南五里有“渭南三贤”之一的张仁愿故里和谍吴村关中文化博物馆,以及渭北万亩葡萄产业园。
张仁愿,唐代名将名相,唐华州下邽县,今临渭区下邽镇城南村人。出身农家子弟,自幼尚文习武。武周则天代唐为周以后,为了对付李唐勋旧势力和应付当时国内外形势,她广开仕途,吸收了中小地主阶层人士参政议政。张仁愿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被武则天选为殿中侍御史。
公元708年,后突厥与西突厥发生火并,张仁愿领兵乘机打过黄河,驱后突厥于漠北。并在阴山与黄河之间设拂云,左右受降三城。拂云直对朔方、西城直对灵武、东城直对榆林,三垒相距各四百余里。并在阴山山脉牛头朝那山设峰火台一千八百多处。自此以后,突厥牧马不敢过阴山。
张仁愿文韬武略,德才兼备。在武周外患最为严重时期,身先士卒,视死如归,有勇有谋,大败后突厥。保卫了唐朝北境的安全,有功于唐室,有功于民族,有功于国家,被后世尊为“渭南三贤”之首。
紫兰村故城,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故里。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后迁陕西下邽,老于河南洛阳,葬在香山,享年75岁。他与李白、杜甫、元稹合称:李杜元白,为唐代诗坛四杰。其故里在唐时下邽县金氏村,也就是渭南市临渭区龙背乡的上太庄,如今的紫兰村。
紫兰村之前称作上太庄。上太庄也是汉代车骑将军金日磾封地最东南“金氏村”的边沿。这里曾经是汉成帝的老师,张禹的故里。张禹死后就埋在“金氏村”的旁边,当地人俗称太尉墓,村子叫太尉庄。后来随人口发展,村子规模日益增大,便形成了上太尉庄和下太尉庄两个自然村,简称上太庄和下太庄。白居易诗词“高高古时冢,上有牛羊道。独立最高处,悠然此怀抱。回头向村望,便见荒田草。村人不爱花,多种粟与枣。”其中“高高古时冢”指的就是张禹墓。
紫兰村西地势较高的地方,是原村城中兴福寺位置。唐代以前兴福寺内供奉泥塑佛、菩萨像无数。后因白居易为石雕八音佛像制紫兰衣华盖而更名为紫兰寺。“重修紫兰寺告竣碑记”载:“旧有紫兰寺,其初原为兴福寺......唐左侍郎香山白公,感其灵,乃制紫兰衣以献之,始更名为紫兰寺。”村因寺而名,上太庄以后也就更其村名改叫紫兰村了。
今天村城固然不再,然距之以西五里则是白氏祖茔。陵园葬有:一世祖白温。二世祖白鏻。三世祖季康,季庚,季般,季轸,季宁,季平。四世祖敏中,幼文,行简,幼美与居易,宇经二人的衣冠冢。茔内植松柏,历代树有丰碑,累年春秋祭祀。
白居易曾有一小女,名曰金銮子,夭折后并未葬入祖坟,埋在了村城以南。“岂料吾方病,翻悲汝不全。卧惊从枕上,扶哭就灯前。有女诚为累,无儿岂免怜。病来才十日,养得已三年。慈泪随声迸,悲肠遇物牵。故衣犹架上,残药尚头边。送出深村巷,看封小墓田。莫言三里地,此别是终天。”
秦村堡城,城南五里是南大吉祖茔和明代通渭“官道”。
首部《渭南志》编撰人,湭西书院创办者,关中王阳明心学传播者,有“良史之才”之称的明代南大吉的故里,就在今天临渭区官道镇南家村,原先的“秦村堡”。
南大吉,字元善,号瑞泉,明代渭南县田市里人,进士出身,先后任户部主事,绍兴知府等官职。罢官回乡后,在六姑泉附近辟建了湭西书院,除了讲述四书、五经、理学著述、语录之外,主要传授王阳明的心学。师严学勤,弟子中一度中进士者达七人之多。
嘉靖二十年,南大吉承父遗稿续撰《渭南志》。该志上溯秦汉,下至嘉靖十八年,共十八卷。含图、表、考、传,约十万余字,被誉为“有良史之才”。
南家世为书香望族,自天顺庚辰南钊开始,至天启壬戌南居仁,共计有十位进士,跨一百六十二年,绵延七世。其中为韩林庶吉士三人,进尚书阶者三人。家族中:南钊、南金、南大吉、南逢吉、南轩、南学仲、南宪仲、南师仲、南企仲、南居益、南居业、南居仁、南廷铉,十三位文人学士学著政绩湛然。著作多被传世,被誉为“关中文献世家”。
“南后城”(主城西北一座小型古城)之北有秦穆公第三子的衣冠冢,南家村文史馆以南至今残留着多处秦汉文化遗迹。综合分析,南家村历史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现存“秦村堡”石碑信息载明,南家村延续到明嘉靖四十五年(1567)该村一直名曰“秦村堡”。到了明代晚期,由于南家高官大儒倍出,已成为了渭南,乃至关中一大望族,人们才将“秦村堡”改叫成南家村。
“秦村堡”城南的古道,当地人历称“官道”。“官道”最早宽度三丈六尺,是通向渭南县城的一条主干大道,由当时城堡出资修建而成,并每年拨银养护。后来这条“官道”逐渐废弃,名称被当做本地镇名--官道镇。
古人以为“山之南,水之北为阳。”一座城池之南,必然为阳,阳气属于生发之气,可以产生出许多美好事物,而五里仅仅只是个巧合。如今渭南城以南,是人们神往的“桃花源”。
文章好,照片漂亮 学习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