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先生展示从旧书中发现的老借条 ![]() 旧时的老物件图片来自网络 53年前人们是咋样过春节的?猴年将至,家住西安南郊纬二街67岁的郭来治先生,在整理收藏的旧书时,偶然发现一张1963年的老借条,讲述一位老师因家中无粮过年,而向学校领导申请借50元现金的经历。他说,通过小纸条,能从侧面感受到人民生活的变迁,今昔对比,如今的人们过节是满满的幸福。 旧书中发现老借条 1月29日记者在郭先生处见到了这张借据,普通16开宣纸大小,竖排用俊秀的小行楷书写,书法颇见功力,郭先生说,这个借据的主人叫张荫华,是一名教师,当时具体在哪个地方哪个学校供职,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自己平时喜欢收藏旧书,他回忆,5年前在小东门旧货市场淘了几本旧书,今年在整理旧书时发现了藏在一本书中的字条。 郭先生说,自己查阅1963年的春节是1月25日,当时中国人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后,经济刚刚开始恢复,部分家庭的温饱问题还未解决,人们在过春节时,由于物资短缺供应紧张,常遇到各种困难。从这张借据上看,当时张荫华老师家的生活,已经到了快揭不开锅的地步。借据字条上他向供职所在的学校张校长说明情况时说:“前天(1月2日)接到家中来信称:家中目前已经没有粮食,只在队里借了十斤黑豆和家中存的些谷糠,暂且维持一时,要我设法汇兑五十元,以为接济。但我也无办法。为此请求组织暂准借给我五十元,以解燃眉之急,请批示为荷。” 借50元过年度春荒 郭先生说,从这个借据上看,当时这个借据是1963年1月4日写下的,就在1月5日,学校领导在借据上用钢笔批示:“经研究暂借”,借据上还贴有一张学校借支50元给张荫华,并开具的银行现金支票存根。“我看到这张借据时琢磨,写借条时,按照当时的时令和中国人的传统,应是每家开始置办年货,准备过年的时候了,当时一位教师能有这样的处境,我真是难以想象。那50元钱可能是一家人顺利过年度过春荒的一线希望。” 过年就吃煮豌豆蒸南瓜 曾经有过相似经历的郭先生说,1963年自己14岁,已上初中,那时由于物资和粮食紧缺,印象中过春节时,包饺子用的是少量的黑面,有点像现在所说的85粉,包饺子的肉是凭票供应,每人只有二两。口粮中多为粗粮,有时还要用红薯充数。过年通常没有新衣服、没有糖果,只有父亲给的5分钱压岁钱。母亲只是把我们打了补丁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郭先生回忆说,当时父亲在西安搞运输,平时积攒了少量喂马的豌豆和家中自种的南瓜,成了春节家中的上品佳肴,煮熟的豌豆和蒸熟的南瓜块,就是自己少年时最深刻的春节记忆,以至于如今闻到煮豌豆和蒸南瓜的气味,自己就要躲避。年夜饭通常是父母粗粮细作的产物,萝卜和白菜当家,油水很少。父亲在饭桌上给孩子们讲的最多的是解放前自己的经历。 郭先生说,那时没有春晚,一部硕大体积的电子管收音机,是家庭中的奢侈品,有它的没有几家。春节收音机播放的多是红色革命歌曲。除夕夜我们几个孩子也放炮,几个孩子只有一挂百头圆珠笔芯粗细的供销社用黑火药做的小鞭,孩子们不敢连挂放,只能拆开一个一个地放,由于淘气,放炮中香火烧坏衣服,这是春节中最为深刻的记忆。郭先生说,50多年过去了,但这一切仿如昨日,如今人们的生活早已是衣食无忧,如果借条的主人还健在,一定会感慨社会生活变迁,感叹今天这份幸福的来之不易。文/图本报记者张彦刚 |
受伤男子躺在病床上 华商报讯11个月大的宝宝幸亏没有记忆能
(安爱农)赵女士在西安唐延路永辉超市买了不到13块钱的鸡蛋,结
最近这两天,市民张女士很郁闷,因为11岁的女儿偷偷记下了她的微
Powered by 渭南荣耀科技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 2008-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