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遇天气突变及其他原因取消活动,具体以领俱乐部通知为准,未通知视为活动照常进行,请按时间地点准时集合。
2、高度注意安全警示。
3、注意乘车个人卫生,禁止在车上向窗外沿途抛洒垃圾。
4、有攀枝折花、乱丢垃圾习惯者报名参加!
5、请互相监管队友野外用火安全,灰烬必须用山泉水彻底浇灭方可离开。
6、尊重当地风俗,勿和当地老乡冲突。
7、为确保高效组织,除遇特殊情况,出发当天清晨请赶往集合点安静等待即可,勿反复拨打领队手机。谢谢支持与合作!
8、拒绝充满服务意识和锱铢必较(较真)、不守时,思想先入为主认为发生意外时应由俱乐部或领队及同行人员担责者请勿报名加入活动!
【特别提示】野外活动救援条件和技术有限,谢绝有身体健康问题或有突发病史者报名;谢绝中度以上晕车者参加。出发前请休息好,保持良好状态;酗酒、熬夜打牌和腿脚有伤、有心脑血管类、精神类疾病历史者、各种先天性脏器缺陷以及近三年做过重大手术者严禁报名参加!
——————————————————————————————————————————
【活动背景来由】
附:西部网讯《秦岭深处离群索居的老人们》2014-12-01
11月24日,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离开市中心,驱车一路向西南,几十公里外的秦岭太兴山大雪纷飞。爱心人士贾先生向记者介绍说,在太兴山深处,有一些独居的老人,他们没有家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或许因为个人选择,或许因为命运,他们在深山里一住就是几十年。(82岁的杨忠佑身体还算硬朗,入冬以后,他每天都要在附近山上拾些枯树枝,回来劈成小节柴火。)
车轮在雪地里有些打滑,贾先生将车停在路边,带领记者跨过小溪,爬到了小山坡上,这里是74岁老人孟到福的家。再往前一公里,82岁的杨忠佑老人住在用杂草和泥土垒砌的小屋里。破旧的小屋孤零零地立在寒风中。 贾先生说,再往山的深处,还有住着一些独居的老人,他们的住处十分偏远,晴天的时候爬山都需要一个多小时。由于当天大雪,记者一行无法前往探访,只好返回。 (74岁的孟到福像往常一样早早就起来了。微弱的炭火在土炕下卖力燃烧,依然不敌风寒。这才是山里的第三场雪,山外头的人冷得发抖,孟到福对这样的寒冷却已适应了四十多年了。
孟到福在半山腰的一处岩石下住了下来。就着山体岩石原有的凹槽,几十年来,他敲敲打打,将空间再次扩大,使得山洞里能容下一张土炕、一个灶台。这就是他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家。四十多年前,孟到福从湖北老家来到陕西,没什么文化,靠着给人打零工度日。几经波折,他在太兴山里落了脚。
孟到福在自己3、4个平米的山洞里缝补棉裤。他的衣服裤子上有多处补丁,一双胶鞋上也有缝缝补补的痕迹。
孟到福用一根铁棍在半山腰凿出了一个家,岩石下被他开发出了三处空间,一处做饭睡觉,一处放置柴火,一处收纳农具。
山洞最矮处仅有一米六,岩壁被炭火熏得黑黝黝的。孟到福的眼睛不太好,洞里又没有灯,做饭时只能借着洞口处的一点点亮光勉强看清。
不久前,西安一家民间公益团体的爱心人士贾先生发现了孟到福老人的居所,给他送来了衣服和米油。出山一趟不容易,孟到福平时的食物几乎全是土豆。“这些天有了油和腊肉,吃饭格外香。”
“天气越来越冷,这两天从早到晚都得烧着火,柴火不够用,等天晴了我还得去山上拾一些。” 孟到福说。 这是山里的第三场雪,孟到福提前备了些柴火,但远远不够过冬。
沿着这条陡峭的山路,孟到福平日里可以上山拾些柴火。但如今大雪将山路覆盖,山路湿滑,腿脚不好的他不敢上山了。
下雪天,孟到福在土炕下升起炭火,屋里浓烟呛人,西部网记者被熏得睁不开眼睛,孟到福却每晚都睡在这张土炕上。
“腰疼是老毛病了,一直在吃止疼片。”一块钱一瓶的止疼片是孟到福在附近的村子里买来的,只有在疼痛难以忍受的时候,他才舍得吃一片药。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孟到福身上的毛病也越来越多。
山洞前的小溪是孟到福日常生活的水源,下去取水的时候,他经常会被大石头绊倒。
孟到福在这个窄小黑暗的山洞里住了四十多年。对于没有家庭、没有土地的老人而言,有这样一个住所,他已经觉得很满足了。
附近村子剪个头发要七、八块钱,几十年来,孟到福用一把生锈的剪子给自己剪头发,“屋里没有镜子,都是自己摸索着剪呢。”
再往前不远,就是82岁的杨忠佑老人的家。这是一处用干草、废布条和石头垒起来的简陋小屋,周围没有一处人家。这场大雪将老人困在了小屋里。
四十多年前,在外打工的杨忠佑接到消息,家乡的儿子和妻子因病相继离世。“我把他们埋在自家地里,再去地里干活时看到他们的坟头,心里难过,就离开了家。”
大概因为便宜又容易保存,杨忠佑平时的食物也全是土豆。老人在土豆中掺了点玉米炒了炒,这一小锅可以吃上一整天。
屋外大雪纷飞,杨忠佑只能蜷缩在土炕上,被子很单薄,对于老人而言却是最温暖的所在。
虽然生了火,屋里还是如冰窖一般。杨忠佑穿得很厚,他说,每年冬天,他都是这么过来的。
屋前的一片空地里,老人种了一些土豆和韭菜,这是他日常的食粮。
看到有人来看望自己,老人显得很高兴,不住地招呼记者一行往炭火旁坐。老人独居已经很久,最希望有人能陪他说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