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荣耀渭南网,结交渭南乡党,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荣耀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当黄土高原的风穿过千年——聊聊秦腔的魂与新生
若你站在西安城墙下,听一声高亢的"乱弹"穿透暮色,定会被那苍凉与炽热交织的声浪击中。这便是秦腔,三秦大地最滚烫的文化脉搏,当它的梆子声与时代共振,正书写着传统艺术最鲜活的现代叙事。
一、梆子声里的文明密码
秦腔是活着的历史教科书。从西周"击缶而歌"的先民祭祀,到唐代梨园子弟的宫廷雅乐,再到明清"花雅之争"中独领风骚的市井狂欢,这门古老艺术始终与这片土地同频呼吸。它的板式唱腔里藏着黄土高原的地理密码——欢音如渭水欢腾,苦音似秦岭呜咽;它的舞台程式中凝固着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一个"趟马"动作浓缩千里奔袭,几声"叫板"便能点燃全场情绪。正如易俗社创始人李桐轩所言:"秦腔非戏也,乃一部廿四史也。"
在抖音上爆火的《下河东》选段,单条视频播放量破亿,年轻观众在弹幕里刷屏"鸡皮疙瘩起来了"。这段讲述赵匡胤与呼延赞恩怨的经典剧目,用最原始的声腔传递着中国人最朴素的忠义观。当00后戏迷跟着安万剧团的摇滚秦腔齐声吼出"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传统文化正在完成最震撼的现代转译。
二、创新路上的破茧之痛
2023年,秦腔现代戏《根据地》在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上引发热议。这部讲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历程的剧目,将传统秦腔的板腔体与现代交响乐融合,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照金烽火。主演李梅在剧中既有"苦音慢板"的情感倾诉,又有"紧打慢唱"的战斗场景,让年轻观众直呼"原来红色题材还能这么演"。这种"守正创新"的尝试,正是秦腔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
但创新之路并非坦途。某院团改编《三滴血》时,将传统梆子换成电子鼓,唱腔加入Rap元素,结果引发老戏迷"丢了秦腔魂"的声讨。如何在保留剧种特色与吸引年轻观众间找到平衡点?甘肃秦腔演员安万的做法值得借鉴:他在兰州商圈搭建摇滚舞台,用LED屏同步唱词,让观众举着荧光棒参与"秦腔大合唱",三天演出吸引3万观众,其中70%是90后。这种"老瓶装新酒"的模式,证明传统艺术完全可以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三、守护传承的时代命题
在渭南"一元剧场",75岁的张忠民每周都要花一元钱看场大戏。这个坚持了18年的惠民工程,累计演出121场,线上线下观众近30万人次。团长代九奎说:"我们不是在卖票,是在种文化的种子。"从校园里的"秦腔兴趣班"到景区的沉浸式演出,从抖音上的"戏曲直播计划"到海外的"文化交流年",秦腔正在构建全方位的传播矩阵。
更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加入传承行列。27岁的马萌是渭南市秦腔剧团最年轻的主演,她在短视频平台开设"秦腔小课堂",用美妆博主的方式讲解旦角妆容;90后音乐人王阳将秦腔旋律融入电子音乐,创作的《秦腔主题随想曲》在纽约林肯中心奏响。这些"Z世代"传承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基因。
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秦腔已走过3000年风雨。它曾是帝王将相的庙堂之音,也曾是田间地头的俚俗欢歌;它经历过万人空巷的辉煌,也遭遇过低谷期的冷清。但正如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只要这片土地还在呼吸,秦腔的梆子声就不会停歇。当我们在论坛讨论秦腔的未来时,或许更该思考:如何让这份文化遗产不仅"活下去",更能"火起来"?或许答案就在那些在城墙根下吼着秦腔的后生们眼中,在直播间里刷屏的年轻观众的热情里,在每一位守护者的坚守与创新中。
地址朝阳路与解放路十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