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学生群体由于社会经验不足、防范意识薄弱,已成为诈骗分子的主要目标。为此,我们诚挚邀请全体师生及家长共同学习防骗知识,携手并肩,共筑“家校警”反诈铜墙铁壁!
电信诈骗,猛如虎狼,狡猾多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防诈骗小知识吧~~
电信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电信诈骗手段翻新速度非常快,有时候1—2个月就能产生新的骗术,令人防不胜防。
1.冒充“公检法”:谎称涉案需转账“自证清白”。
2.AI换脸视频:伪造亲友求救或领导指令。
3.刷单返利:“兼职刷单”先甜后苦,卷款消失。
4.网络贷款诈骗:以“手续费”为由骗取保证金。
5.冒充老师诈骗:自称老师通过QQ或微信等渠道以培训等名义让家长转账缴费。
1. 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保护身份证、银行卡、验证码等敏感信息,避免在不明网站或APP注册账号。2. 不点击陌生链接。警惕“中奖”“退款”“积分兑换”等诱导性链接,尤其是境外号码来电或短信。3. 不随意转账汇款。遇到“公检法要求转账”“熟人借钱”等情况,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身份。4. 不参与网络刷单。任何“低投入高回报”的兼职均涉嫌违法,切勿为蝇头小利沦为诈骗帮凶。5. 不相信虚假投资。虚拟货币、养老理财等承诺高额收益的项目均属骗局,央行明确此类投资不受法律保护。6. 不泄露人脸识别。拒绝任何要求提供人脸识别的非官方操作,防范AI换脸诈骗。1.要警惕: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来电预警。3.要报警:发现被骗立即拨打110,冻结资金止损。广大师生及家长要注意个人信息保护。妥善保管好个人银行卡、手机卡、QQ号、微信号、支付宝账号等,不向陌生人透露。切勿随意注册或填写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卡号等敏感个人信息,对来历不明的电话和短信保持警惕,绝不轻易向陌生人泄露银行卡密码或短信验证码。不向陌生人提供的银行账号转账汇款,不让诈骗分子有可乘之机。远离涉诈不法活动。戒除贪念,避免掉入诈骗陷阱,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飞来好事要当心,他人要钱不要给、不实之财不能取”。提高识骗防骗能力。提高警惕,自觉做到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不出租出借个人账户,不随意泄露手机接收到的任何验证码,不断增强识骗防骗意识,保护个人信息财产安全。积极参与防诈宣传。电信诈骗关系千万家,防诈反诈你我一起抓。在加强自身防范的同时,积极向服务对象及身边的亲友宣传各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防骗知识,让身边的亲人、朋友都了解防诈骗相关知识,引导他们不听、不信、不转账,让电信网络诈骗无机可乘。一旦发现可疑情况,保存好相关证据并及时报警。当您接到此类电话或信息,请勿轻信。如果发现上当受骗不要有侥幸心理,应当迅速保存涉案证据,并及时报案。我们都要提高警惕,预防各类诈骗!防范电信诈骗,关乎每一位师生及家长的切身利益。让我们携手共进,筑牢反诈防线,守护校园一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