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荣耀房产网 荣耀人才网 荣耀相亲网 荣耀家居网
栏目
荣耀资讯 本地生活 公益活动 律师维权 寻人寻物 渭南车友 网络辟谣 聊天灌水 渭南楼市 家居装饰 渭南摄影 亲子母婴 谈婚论嫁 志愿服务 有问必答 站务处理
分类
二手市场 房屋租售 商铺转让 广告发布
荣耀渭南网 荣耀渭南网 资讯 陕西资讯 查看内容

93岁"捐款爷爷"捐款成"瘾":每月都捐一两百元

2016-1-22 09:33| 发布者: 荣耀小编| 查看: 1182| 评论: 5|原作者: 二级魔法师

摘要:   廖弟友在家接受记者采访。     廖弟友保存着自己1951年第一次捐款的证明: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献金证。  廖弟友捐款后保存的部分收据。   /人物名片/   廖弟友   年龄:93岁   出生地 ...
93岁"捐款爷爷"捐款成"瘾":每月都捐一两百元
  廖弟友在家接受记者采访。
      93岁"捐款爷爷"捐款成"瘾":每月都捐一两百元  
  廖弟友保存着自己1951年第一次捐款的证明: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献金证。
93岁"捐款爷爷"捐款成"瘾":每月都捐一两百元
  廖弟友捐款后保存的部分收据。

  /人物名片/

  廖弟友

  年龄:93岁

  出生地:广安市邻水县

  廖弟友是成都铁路局退休职工,被称为“捐款爷爷”。十几年来,他几乎每个月都会捐出一笔钱,数额在100元至200元不等。

  进入人生的第93个年头,廖弟友的眼眉一天比一天低垂。

  在摔碎右膝盖后,他再也走不远了。每天坐在竹子编的椅上,层层棉衣把他裹得像个粽子,厚重的帽子把他白色眉须压折下来,他也懒得举手将它抬一抬。每天一大半时间都蜷在不到十平的老屋里,屋外,阳光灿烂,黑漆漆的屋里还开着灯。

  好久没有记者来过了,院子显得有些落寞。

  一段时间来,院子里隔三岔五会有记者来,有时候,来的是慈善组织的人,有时候,来的是街道办的领导。

  他们来这里,是因为这位93岁的老人经常捐款。十几年来,他几乎每个月都捐款。对他来说,捐款就像吃饭喝水,没有捐款就觉得浑身不自在。

  捐款成名好多人来看他

  廖弟友的老屋,在成都五块石车站附近。顺着逼仄的巷弄进去,尽头处的三层砖瓦老屋摇摇欲坠,廖弟友和老伴就住在底楼。这些年,四下新楼盘如雨后春笋,老房子被紧紧包围。老院子里,上了年纪的邻居,一个个背手踱步。他们大多是最近才知道了廖弟友“竟然还有一个怪毛病”,他的这个“毛病”,让寂寞的院子来了不少慈善组织、街道办领导,以及很多记者。

  村上和街道办的领导,带着毛毯和慰问金去看他。“有次一个领导给了我600块钱,我说可以捐给好多人了哦。”廖老眉头颦蹙,有些着急,欲言又止。曾有位小学老师拿来DV要拍他,并告诉他,回去会制成光盘放给学生看,让大家都学习他助人为乐。

  1月3日,华西都市报记者来到这里,廖弟友正坐在他那张椅上打瞌睡,天气预报播完,他关掉电视。见有人来访,一下精神起来,满面笑容。

  “你们来了,屋头小,对不起了。”老人扶着右膝好不容易起了身,嗓子里挤出几句沙哑的寒暄,又低头去搬小凳子。

  坐定,他从常坐的凳面儿上,拿起两个塑料袋,小心打开。

  盒子里有一堆药,还有一大叠单据,这些都是他捐款的凭证。

  十几年来,几乎每个月,他都捐一笔钱,数额在100元至200元不等。几乎每笔捐款都有受款人签字。8个纸质信封中装着近50张粉红色的《感谢信》,或因对方遭受了水灾地震,或遭受着伤病伤痛,信的落款为各大公益救助团体。

  看完这些,廖弟友又翻开荷包,小心翼翼掏出一个锡箔盒子,从中抽出两叠巴掌大小的泛黄的纸。笨拙地翻开,一张快要揉碎的纸上写着:“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献金证”,上边写着,捐献人为西南铁路工程局工总一大队三中队廖帝(弟)友,时间是1951年7月。

  捐款成“瘾”到处寻找求助者

  廖弟友频繁捐款,最早可以追溯到1976年。

  那年,唐山大地震突如其来。这天,廖弟友在人民公园闲逛,看见有人在公园里设摊挂横幅,人群前面,摆了一个大红色纸箱。别人告诉他,这是在为唐山受灾人民募捐,他从包里掏出200元,投进箱子里。

  “我也想做志愿者。”“不行。你可以捐款。”说着,他从志愿者手中接过捐款发票,以及一封粉红色的《感谢信》,信封右下角有单位名称和地址。他记下地址,之后他就时不时跑到那里,“有人需要帮忙,我就捐点。”

  此后,他就常常跑到捐款点,有时候摸点钱出来,投进捐款箱。

  1980年,廖弟友从铁路局退休。他有了更多时间,于是经常走街串巷,寻找需要帮助的人,红纱袋、助听器、水壶,是廖老出门寻人的“标配”。在街上看到乞讨的老人投5元,残疾人和小孩投10元。

  “火车站乞讨的人多,骗子也多”、“庙里面乞讨的人多,小部分是真的”、“成都电视台三频道的求助新闻多,四川卫视的更多”、“成都军区总医院、成都消防总医院和成都市三医院最好找需要帮助的人”……

  多年来,廖弟友积累了丰富的捐款经验。

  他看电视,总盯着滚动播出求助信息,“有的我还没记完,它就过了。”为了不上当受骗,他通常会找到医院去一探真伪。若是真人真事,他就现场给钱,再让对方在小本本上签个名。遇到有人磕头道谢的,他都一概拒绝。

  成都慈善总会工作人员严巧说,老人为了能送出去100元,会坐半天公交车,花半天时间去找人。

  省吃俭用南瓜萝卜下稀饭

  廖弟友的5个子女,都在成都干着普通的活儿。生活平顺,时不时来看他。

  2014年,小儿子廖凤明看到新闻报道,才知道原来父亲“一直在做慈善”,并且从未间断。廖老一辈子都没听过“慈善”二字,更不知道它的意思。在他的字典里,只有“帮忙”。

  一辈子捐了多少钱,廖弟友没有统计过。

  实际上,他并没有多少钱,收入只是每月退休工资:2000多元。因为捐钱,自己过得很拮据,一日三餐,只能吃稀饭,配菜是豌豆、南瓜或者萝卜。烟酒早就戒了,嘴巴没味,就嚼几个蒜头。

  后来,老廖被媒体报道了,他捐钱的事,邻居都知道了。

  “廖大爷,有钱哦!又去捐了哦!”一进茶馆就有人开腔了。

  “那些话,听了心头不安逸。”他嘴角瘪了瘪,委屈得像一个受了气的孩子。廖弟友认为,自己捐的自己的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帮助别人,别人心里有个念想。他也知道自己的一两百块,对于求助者是杯水车薪,但他还是坚持送钱,有时在去的路上就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回来的公交车。但这都阻止不了他去捐款:“我有公交卡,肯定能问得到。”

  廖弟友说他不想接受采访,考虑了一下,最终同意配合。他拉开棉衣,掏出一部翻盖手机,笑着告诉记者,这是孙女儿买的,还存了子女儿孙们的电话。

  “等我死了,别人说起他们的父亲和爷爷,也不会是坏话吧。”一边说着,泪花在他短而稀疏的睫毛上闪烁。

  面\对\面

  帮助别人因为“吃过苦”

  记者问廖弟友为何长年坚持捐款帮助别人?廖弟友说因为自己“吃过苦”。

  1923年,廖弟友出生在邻水县梁板乡廖家槽,父母都是农民。4岁时,父亲去世,他成了家中独儿,母亲靠种地盘活生计。12岁那年,身子骨还没长整齐,他被送到重庆一家肥皂厂担油桶,后又被送到织布厂做学徒。每人每月织18匹布,从早6点干到晚9点,“18匹啊,织不完就没工钱。”他瞪大眼睛,周遭的压力似乎仍缠着他。廖家没钱让他读书,像当年大多数青年男女一样,他成了大字不识的“重庆漂”。

  空了他就跑到街上给人扇扇子,扇凉快了,客人给他一分钱。或为在饭馆里兜售零烟,为讨好饭馆老板,他满堂跑,要么给客人端漱口水,要么倒痰盂。又或摘野柿子、桃子核晒干,到药铺子换钱。对他来说,红苕玉米面馍就是最香的一顿饭,一分钱一小坨的豆腐渣,可分成两天煮南瓜皮子吃。

  在当时,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一年中,只有过年回去一趟。

  1950年,经介绍,他进入成都铁路局,修筑成渝铁路。养路工、搬运工、看库房、守大门,几乎所有对文化要求不高的工种,他都做过。为了留在铁路局,他在一次检修考试中,抽换枕木累到吐血。

  廖弟友还做过采购,但他只识数不识字,怕出差错,他不干了。“我文化不行,跑路,我总得行嘛。”每逢红白事,他常替东家跑腿,招呼客人,收集礼金,送信传话。他去林子里砍下竹片,削成条,粘上各色皱纸,做成花圈,以表心意。

  本文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西北独狼 2016-1-22 10:35
愿老人平安健康
引用 每天都有好运气 2016-1-23 00:36
说实在的,我还真没大爷那么高尚的,76年都舍得捐200,那得是多大魄力啊!
引用 恒鑫刀子 2016-1-23 20:10
愿老人身体健康,
引用 洛雨·晴缘 2016-1-24 22:26
{:6_177:}{:6_177:}
引用 茉莉花开 2016-1-25 08:41
唯有祝愿老人家平安如意

查看全部评论(5)

寻好东西

男子遭同居女子砍伤入院 11个月大孩子被扔病房

男子遭同居女子砍伤入院

  受伤男子躺在病床上   华商报讯11个月大的宝宝幸亏没有记忆能

西安一市民在超市买鸡蛋  煮熟后尝起来有苦味

西安一市民在超市买鸡蛋

  (安爱农)赵女士在西安唐延路永辉超市买了不到13块钱的鸡蛋,结

偷记妈妈密码  11岁女孩半月充值两千多玩网游

偷记妈妈密码 11岁女孩

  最近这两天,市民张女士很郁闷,因为11岁的女儿偷偷记下了她的微

返回顶部找客服
QQ|小黑屋|手机客户端|荣耀渭南网 ( 陕ICP备14009238号-2 )            

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309号

Powered by 渭南荣耀科技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 2008-NOW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