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纷源于两家共同修建的公墙。原本两家白纸黑字约定各自承担一半的费用,但王家出钱出力修好后,李家却不愿支付其应承担的部分,几十年邻里关系首次出现了裂痕。直到村委会介入调解时,李家媳妇才道出了积压多年的不满:王家旧墙早年占了李家地界一米,如今修建新墙仍循旧墙界限,旧怨新墙问题交织,李家才不愿支付这修墙款。多次协调无果,昔日亲近的邻居如今争吵不断,最终老王一纸诉状,将李家告上了法庭。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意识到,此案不仅关乎一堵墙的费用,更牵涉几十年的邻里情谊,绝不能“就案办案”,必须找到一条既能解开法结又能化解心结的路径。然而沟通伊始便遇到了阻碍:李家因被起诉情绪抵触,拒绝沟通调解。为打破僵局,韦庄法庭工作人员主动上门了解案情,并实地查看争议墙体。走访中发现,李家正面临老母亲住院、经济拮据的困境,且因其一时未找到宅基证,墙界问题暂时无法现场认定。尽管处境复杂,工作人员并未放弃,经过耐心沟通,李家最终同意参与协商解决此事。
开庭当日,法官于庭审前再次组织调解。面对情绪激动的双方,法官采取“背对背”调解方式,分别与两人谈心,引导他们回忆近几十年的邻里情谊。谈及过往,老王叹着气说:“老李儿子小时候常来我家吃饭,可以说是我看着长大的……”;而当法官询问老李是否真心要拆墙,他却犹豫了,最后老李坦言:“旧墙是土砌的,年久失修已成危墙,修了新的界墙自然更好,眼下是因为家里经济困难,才以‘墙界不正’为由推脱付款。”法官洞察症结后,耐心疏导,促使双方相互理解。最终,老王主动减免部分款项并同意老李分期还款,老李现场支付了当期款项,两位老邻居各退一步,终于冰释前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