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班组建设深化推进过程中,班组始终以体系化思维筑牢管理根基。严格遵循“源头把控—过程管控—结果考核”原则,构建内部星级班组创建评价体系,通过量化标准明确努力方向。全面打造“人人肩上有指标、个个指标能评价、评价结果能兑现”的激励约束机制,大力弘扬“工作看行动、落实看效果、奖惩看贡献”的业绩导向,让绩效管理与薪酬分配的“指挥棒”作用充分彰显。
班组坚持“多劳多得、奖勤罚懒”原则,建立以岗位劳动差异为基础、工作业绩为核心、履职能力为支撑的工资差异化分配体系,真正让实干者得实惠、奋进者受激励。
激活人力资源效能是班组建设的关键抓手。班组秉持“整合资源要素”的工作思路,深入发掘每位成员的内在潜力与天赋特质,细致梳理个人定位与优势特长,精准匹配岗位需求,让每一位班组成员都能在最适合的位置上释放能量、发光发热。“人岗适配”的布局,不仅提升了个体成就感,更凝聚成团队发展的强大合力。
班组建设带来的管理模式变革尤为显著。通过进一步明确设备主人岗位职责,压实指标任务,工作推进方式实现了根本性转变:从过去“班长分配任务、员工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升级为设备主人主动对接中心月度计划,自主制定周计划、分解日任务的主动管理模式;从“班长统筹全局、单项突破”的推进节奏,转变为各项指标“齐头并进、协同发力”的有序格局,确保所有任务均能按计划闭环落地。
随着班组建设“321”工程的深入实施,团队面貌焕然一新。班组成员的主动性与责任心显著增强,线路督查巡视计划编排更趋详实周密,各设备主人对所辖设备的缺陷隐患实现动态跟踪、精准治理,推动运维设备健康水平持续提升。这一系列变化不仅优化了班组结构、细化了考核指标、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推动班组整体素质实现跨越式提升。
在提质增效与团队建设方面,班组持续探索创新路径。优化“指标-绩效”联动模型,新增“创新贡献”“协作能力”等柔性考核维度,让评价体系更立体、更贴合实战需求;深化与电科院的技术协作,依托中心“付鹏创新工作室”,聚焦防覆冰、防外破等行业难题开展联合攻关,累计突破3项关键技术瓶颈。同时,深耕“家文化”建设,针对青年员工量身定制个人成长计划,确保2025年实现青工个性化成长计划覆盖率100%。